若从火化,火盛则干,故口苦咽干也。若太阳病发汗太多,津液大亡,表气不固,邪风乘虚而入,因成痉者,乃内虚之所致也,不可以柔痉刚痉例之,宜以桂枝加附子汤,以固表祛风为主治。
误治而阴阳散亡也。 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蛔。
若俱是「浮」字,则上之浮,既宜用小柴胡汤,下之浮,又如何用麻黄汤耶?方有执曰:脉微沉细,但欲卧,少阴本病也。
今轻取之,微脉不见,重取之,细脉几亡,伏匿而至于沉,此寒邪深入于里,殆将入藏,温之不容以不急也。夫证脉无寒热之确据,设以促之一阳脉清之,惟恐有误于脉;或以厥之一阴证温之,又恐有误于证,故设两可之灸法,斯通阳而不助热,回厥而不伤阴也。
或泻利下重者,寒热郁结,加薤白开结以疏寒热也。下之以大、小承气,汗之以麻黄等汤。
而犹重在葱白,少阴之阴,天之寒气亦为阴,两阴相合而偏于下利,则与阳气隔绝不通,姜、附之力,虽能益阳,不能使真阳之气必入于阴中,惟葱白味辛,能通阳气,令阴得阳而利,庶可愈矣。此少阳不解,传入厥阴,阴邪上逆,故呕而头痛也。